2021年6月8日,上海米开朗基罗展在上海首个个展"生命的公式"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触及了贫穷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逾半个多世纪艺术生涯的重要创作,作品含装置、镜画及文献共计19组件。
展览由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本人策划,展出了他最知名的作品《第三天堂》的最新创作版本。"第三天堂"的标志是从表示"无限"的数学符号演变而来的,它的象征意义来源于"三元转化"理论公式:数字三的动态变化。在三个相互连接的圆环中,两个外部圆环代表着对立的两极,两者的结合(中心圆环)产生了之前并不存在的第三个元素。创造,就这样发生了。
意大利语"天堂"一词来源于古波斯语,意为"受保护的花园"。而我们作为花园里的园丁,则要保护这座星球,关照居住其间的人类社会。第三天堂是一个伟大的神话,它呼吁所有人从国际角度出发,承担个人责任。
本次展览还将展出皮斯特莱托的其他作品,呈现艺术家漫长创作生涯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物体的转动》、《无限立方米》和《镜画》等。通过丰富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始终在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时空的无限问题。
本次展览由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联袂推出,并得到了常青画廊的支持。展览将于2021年6月9日对公众开放,并持续展出至9月30日。
部分作品:
《镜子的划分与倍增》钢结构,石膏板,镜面 300x220x50cm 2018
《无限立方米》 镜面,麻绳,木头 120x120x120cm 1966-2021
《打破镜面–动作4》超级镜面不锈钢丝网印 150x250cm 2017
《第三天堂》木材,金属,聚苯乙烯,织物 1000x450x50cm
布鲁塞尔,欧盟理事会大楼,2014年
《大井》镜面,瓦楞纸 120x180cm 1965-2021
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1933年生于意大利比耶拉。早期的艺术实践致力于自画像的探索。1961年至1962年间,他创作了最早的一组"镜画"作品,很快令这位艺术家蜚声国际,"镜画"系列也成为其艺术创作与理论思想的基石。1965年至1966年间,他创作了一组名为《减少的物品》系列作品,被视为"贫穷艺术"运动的奠基之作,皮斯特莱托也成为这一运动的核心力量与领军人物。1967年起,他的工作开始跳出传统展览空间,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他不断将来自不同领域与社会各界的艺术家聚合到一起进行"创造性合作"。1975年至1976年,其作品《空间》分为12个连续的展览,在都灵的斯坦画廊进行。1978年,在都灵的一场展览确定了皮斯特莱托 未来创作的两个方向:《镜中的乘除法》与《艺术承载信仰》。
八十年代初期,他完成了一系列硬聚氨酯雕塑创作,并在1984年于佛罗伦萨美景堡所举办的个展中以大理石呈现。1985年至1989年间,皮斯特莱托创作了一系列"黑暗"作品,名为《肮脏的艺术》。九十年代,通过"公共艺术计划",以及创建于比耶拉的艺术城市皮斯特莱托基金会和理念大学,他将艺术与社会各领域积极地联系起来,旨在激起与制造"有责任的社会变化"。
2003年,他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终生成就奖。2004年,都灵大学授予皮斯特莱托政治学荣誉博士学位。值此时机,他也宣布了自己最新创作阶段,"第三天堂"。2007年,皮斯特莱托在耶路撒冷获颁沃尔夫艺术奖。2013年,巴黎卢浮宫举办其个展"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一年–世间天堂"。同年,他在东京获颁"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的绘画奖。
窟窿–马轲的绘画
开幕时间:2021年4月28日 16:00
展期:2021.4.29 – 2021.6.27(周一闭馆)
主办: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静安区汶水路210号静安新业坊 3号楼
2021年4月28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马轲个展:"窟窿–马轲的绘画"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卢迎华策展,集中呈现了艺术家自1995年以来创作的155件绘画作品。
"窟窿",受启发于艺术家儿时的阅读经历,每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读作"窟窿"。在马轲的"词汇表"中,"窟窿"可用来指代任何对他而言陌生、未知的词语。在他的画作中,同一人物、图形、图像也可作为一种指代物,一种符号,一个通往可能性的"窟窿"或未知空间。马轲借用它来探索绘画语言,打开绘画的多种可能性。本次展览以"窟窿"为题,意在呈现作为艺术家的马轲所面对的艺术课题,他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他的立足点。
本次展览以马轲在绘画中所征用的"符号"为线索,将马轲自1995年以来的创作按图像与构图进行分类重组,并在八个房间中分别呈现。展览暂时搁置了作品中意义的传递,将注意力对焦于同一母题的反复回响与变调,以及艺术家在绘画的"语法"和"修辞"上的多方实验。策展人希望这些重复可以加强观者对作品的形式、颜色、线条、笔触的印象和认知。同时,也希望借助这样的梳理将马轲的创作放置于20世纪初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家源自写意绘画的经验而对表现性绘画的执着偏爱与深入探索的艺术脉络之中。
本次展览将于2021年4月29日对公众免费开放,并持续展出至6月27日。
部分作品:
《测量》2013,布面油画,285x210cm
《灯》2020,布面油画,179x229cm
《掘墓鞭尸(二)》2017,布面油画,200x150cm
《三个人和两个桃子》2007,布面油画,200x150cm
《惘》1997,布面油画,59×72cm
《问》2018,布面油画,300x245cm
艺术家:
马轲,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留校任教,后借调文化部赴东北非厄立特里亚援教。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现生活与工作于北京。
马轲曾在德国和美国多次举办个展,并在奥地利、意大利、美国驻地创作。马轲近年主要个展包括《窟窿》,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21;《马轲(Ma Ke)》 ,三远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马轲(Ma Ke)》,Galerie Ruhdiger Schottle,慕尼黑,2018;《马轲》,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2016;《成语故事–马轲个展》,Marc Selwyn Fine Art,洛杉矶,2014;《证据–马轲个展》,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中国香港,2013。最近群展有《中国私语》,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2019。马轲作品收藏于世界各地。在亚洲艺术档案(Asia Art Archive)有马轲的艺术家档案。
策展人:
卢迎华,艺术史家、策展人,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她于2020年获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她曾于2012至2015年间出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2012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评委,同年担任第九届光州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3年获得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是2017年美国艺术史研究机构协会(ARIAH)首届"东亚学者奖"的四位获奖者之一,并于2018年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国家馆的评委会成员之一。2003年至今,她与艺术家刘鼎进行题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的研究,对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和方法论进行重新评估。
上海米开朗基罗展,此生值得一看的世纪之展。